close

電視連續劇正上演著一幕,木府小妾與商人對立的戲碼,話說因為戰爭難民湧入了麗江,商人趁機哄抬物價,而木府要求商人回復原價以幫助難民。從經濟學供需觀點,商人沒有錯,從道德觀點,木府的要求也合理。你的觀點呢?也許這是人道的問題,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會認同木府的作為。

回到現實,每年艋舺龍山寺到點光明燈時節,虔誠的信徒都會徹夜排隊,假設有錢人願意出高價讓寺方放出一部份來競標,或者他出資請他人來排隊,你認為合理嗎?

 P1040690  

又假設名校因為募款需求,同樣的釋放出部分新生入學名額來公開招標或私底下與有錢人交易,你又能接受嗎?再假設你現在是一個定期捐血的人,若血庫中心改制為血液商業銀行將血液定價,你還是會挽起袖子嗎?

邁可 桑德爾(Michael J. Sandel),哈佛大學的教授在「錢買不到的東西-金錢與正義的攻防」一書中指出,『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,幾乎每樣東西都可以拿來買賣,購買及銷售的邏輯已不再僅限於有形的商品,它對整體生活的掌控程度愈來愈深。現在是時候要開始自問,到底我們想不想這樣過日子。』

過去我們總認為「使用者付費」理所當然,回想起幾年前遊日本大阪環球影城時,導遊曾說:不想排隊的話可以買「插隊」的票,當時一點也都不以為意。如今一切待價而估的社會趨勢,關於秩序、政治、醫療、安全、教育、信仰、道德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若都轉化成商品買賣,這樣社會是否會造成更加的不平等與腐化呢?我們是否會逐漸的失去美好社會呢?

「市場的倫理」與「排隊的倫理」,一個代表著金錢至上(多付費優先),一個代表著生活倫理(先到優先),我們要哪一個呢?財富所堆積的富裕只是幻化,唯有生活與文化才是世代傳承根基,我們所要追求的是「市場社會」還是「社會價值」?

書中也提出一個有趣的調查研究,金錢與公民責任(道德)的選擇,瑞士是一個重度依賴核能發電的國家,關於核廢料的存放選定中部山區的一個小村莊,某些經濟學家對村民做了調查,雖然普遍視為不受歡迎的建物,但還是有51%的居民表示接受。好玩的是,當增加了提供補償金的條件後,結果支持率不升反降,由原來的51%下降至25%。這反映了「公眾精神」,當他們認同需要地方儲存的事實後,願意承擔這個責任,而不願意接受補償金,因為感覺上是賄賂、是買票。此事若發生在我們身處的台灣,又會是如何的結果呢?

電視新聞中播報一則讚揚一個小孩撿到錢後送交警察局,警察問他是否要求失主的報酬時說「No」。過去的教育「生活與倫理」、「公民與道德」,也許現在看起來過於教條,但我們都曾經深信「物歸原主不求回報」是美德,如今的教育卻告訴我們可以要求回報。金錢與道德我們的選擇?

市場機制無所不在,許多事物與價值都被商品化,也就是道德與市場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的年代,什麼才是錢所無法買的社會價值呢?全球性金融風暴,除了譴責華爾街的貪婪,2013年中國大陸反貪腐年,除了讚揚領導人習近平大力肅貪的決心外,我們是否更應該探討的是人類貪婪的真正原因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自在的跳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