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身為一個上班族,每天早出晚歸,畢生對於工作的投入,可能都不曾想過「工作的意義」。人生333階段,三分之一的成長與求學、三分之一的工作、另外三分之一的退休生活。自始以來,不論狩獵、農業,勞動都是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,時至今日資本主義的年代,我們工作是否單純的滿足生理需求呢?答案當然不是,否則全球的領導者為何都「在意」經濟成長率?不論是出自他們政治動機、還是人類本能的無窮慾望,或是個人的身份認同象徵。如今面對債築高台的現實,只能靠經濟成長增加稅收來償還,而經濟的成長又要靠消費來達成。最終、人類還是陷入了自行設計的遊戲陷阱,工作!消費!消費!工作!

艾倫 狄波頓在「工作!工作!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」一書中指出,我們會詢問初識的人第一個問題,通常是「你從事什麼工作?你在哪上班?」。在這種行為背後的假設,乃是認為有意義的人生必須經由有償的工作才能達成。

不論科技如何發達,人類生活如何富裕,「工作」向來是社會的核心要素,我們的社會暗示:「個人就算沒有財務上的需求,還是應當尋求工作,職業代表了個人的身份認同」。前幾日在廣播中聽到一則新聞,某機構為了統計需要,設計了一份問卷,請學生填寫家長的職業(我們不也常在填嗎?),關鍵是將職業作了分類(分類不就是軍、公、教、商、工等嗎?),不知為何採用的分類卻是「上等」、「中等」......

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,滿足與有償職位之間有著結構上的不相容性,只有休閒能夠帶來滿足。直到十八世紀的思想家才翻轉了此一公式,充分讚頌各種工作所需的才智以及所帶來的喜悅,以前認為工作是違反人性的行為,現在則認為不事生產的人絕不可能獲得快樂。

「工作好累!真想不幹了!」,如果你是上一期的大樂透得主,你會放棄工作,還是繼續工作?「上班族」想想這個好玩的古典哲學問題......

沒有不上班權利的「上班族」,無法被守護而失去工作的夥伴們,祈願大家都能儘快找到另一個安身的地方!

換個場景!台北、至少伴隨我們人生三分之一的時光,而我們也理所當然的忽略它。適合午後漫步的季節,換上「觀光客」的心情,走啦!公館的『寶藏巖』,在冬日有陽光的午後, 自在的一個下午......

P1090855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自在的跳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