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半杯水是知足,還是在意未倒滿的另外半杯!

我們都知道申請信用卡時的風險評估有一個關鍵因子「職業」。看展覽時有主辦或協辦銀行的信用卡通常都會有折扣,發現某一家的信用卡機率蠻高的,在展場的業務專員介紹下,動心的申辦這一張新卡,職業「家管」可以嗎?我問。新卡核卡通過,於是我有了另一個登記有案新角色。

體驗生活,累積健康!

體重停留在該停留的地方,經常的運動,適當的體重會自然的固定下來。隨著吃的東西來逐一固定,食物少不了青菜、水果,攝取蛋白質以魚類為主(本來就每天正餐都有魚)少吃肉(尤其是紅肉),自然的素材為調味料(不添加人工調味料、除了鹽巴),油沒辦法不用(新聞鬧的沸沸揚揚)、其他的盡量少用,盡量不外食、不吃加工品......

對GDP毫無貢獻的「家庭勞動」,做家事、上市場,安排行程去賣場、銀行、郵局、超商,看型錄、廣告、簡訊、郵件,再注意信用卡優惠活動,時間(方便)優先、價格(優惠)優先,就如相機之光圈優先或快門優先般的邏輯判斷。生活也變成了另一種學習的趣味,享受因為用心而得到的小快樂。

現在的節流生活不同以往在意的開源收入。家中必要的用品注意存量,利用促銷時機購買(各家賣場的促銷品通常時間與內容都會不同),也要注意買的物品可能還有贈品,不要忘了去服務台領。以前使用信用卡的觀念是集中消費累積紅利,現在的信用卡大都已經是現金回饋了,所以多卡在手要利用各種的短期優惠方案,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(行李箱、行動電源、小電子鍋、刷卡回饋金、機場接送、折價券、兌換券、購物現金折扣等)。另外、小小的集點也不要浪費(可換商品、購物時折抵現金),還有、還有注意你沒注意到的可能點數(中華電信的歡樂點、有使用期限的點數)。更不要忘了我們的超商好鄰居是兌換的好所在,想想當手上拿的是一杯Ibon列印單免費所兌換的咖啡時,今天的心情是否會不一樣呢?

聖雄甘地:「過簡單的生活,好讓其他的人能簡單的活下去」。購買非日常必需用品時,多想一下~消費主義的鐵籠,賺錢、花錢的循環!夠了的飽和點在哪?

健康資本:「加減生活」,減少工作、增加勞動,減少物欲、增加心靈,減少消費、增加修養,減少浪費、增加動手...... 

之前進醫院所面對的是父母輩的長者,我們可以說:「機器用久了,也需要進廠維修」。但最近一年以來,看到的是年輕的朋友、家人、同學,也都不同程度的進廠保養(雖然較之幾年前年齡也是增長了些許~)。「多愛自己一點,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」二姐說,身體進不進廠也許不是我們所能掌控,但愛自己累積健康元素卻是自己可以去做的。

村上春樹在「關於跑步」中如是說:「交代身體跑這樣的程度是很普通的,所謂交代當然是一種比喻的形容詞,語言再怎麼說,身體並不會那麼簡單聽話。身體這東西是一種極其實務性的系統。必須靠花時間,斷斷續續地、具體地給與痛苦,身體才會開始認識和理解那訊息。最後才會接受賦與他們的運動量。然後我們才一點一點的提高運動量的上限。一點一點......」

我雖不跑步,但為了累積健康本,爬山運動成了例行的事(雖說是爬山,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爬階梯,一個山丘的步道,來回不休息約2小時),雖做不到沒天運動(還是沒有那麼強的自我約束力,哈哈!),但倒也勉強自己每週至少二次,保持體力、身體柔軟度、也練練肺活量。騎單車遊鄉鎮的計畫,暫時性的擱置,先讓騎單車變成運動的另一種方式。偶而、與三五好友再來個登山郊遊的活動,健身兼聊天(身心健康),日常生活中近距離的移動,多走路或腳踏車代步(一兼二顧,運動、省錢、又環保)。

身體的健康指數,理論上、生活作息正常、飲食均衡、多運動等元素。實際上如何也不是自己能掌控,除了利用健保的成人健檢外。也給予自己一個努力保持健康身體的好理由,100次的捐血計畫(工作期間的捐血活動停止,現在已經重新啟動),算一算要完成此目標,真要持續三個月捐500cc、年捐血1500cc限制的進度下(像去年去了肯亞就一年不能捐),在捐血的最高年齡限制65歲前達陣,健康加油!

哲學家Kate Soper「另類快樂主義」,在傳統市場外尋找滿足的來源。重視內在價值,尋找較不唯物的生活方式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自在的跳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